近年來,全國各地紛紛推出人才新政,為招攬人才各出奇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局面頗引人注目。兩會期間,全國各地的人才政策成為代表委員關注的話題。
為了地方發展,吸引各方面人才加盟,本來無可厚非。因為有人才才能發展,才能實現大的突破。發達地區希望不斷有人才流入,實現更好更快的地區發展;而落后的地區,也希望通過吸引人才“入伙”實現后發崛起,縮小與發達地區的差距,讓人們過上更幸福的生活。
這本是正常策略,但發展到一定階段,局面就有點混亂。打個比方說,這個城市剛推出“黃金十條”,那個城市馬上又推出“黃金二十條”。逐漸地,“黃金”被用爛了,人們的審美也疲勞了,有的城市干脆就弄個“美玉十條”,以此來體現自己政策的含金量。到后來,大家認為“美玉”也不夠檔次了,便弄出了“金鑲玉十條”……買房優惠、租房補貼、項目資助、先進獎勵等等,投入一個比一個大,規格一個比一個高,口號一個比一個響,省里補了市里補,市里補了縣里補,層層補助,層層加碼。
不能說這些引才政策只是流于形式,也不能說這些引才政策沒有契合市場需求,但應該看到,僅僅靠金錢作為開路機器,埋頭撒錢,可能很難達到最好的效果,相反會讓一些人這山望著那山高,難以靜下心來搞研究;讓一些擅長投機的人鉆政策的空子,左右逢源。長此以往,地方的財政負擔增加了,實際的收益卻沒有多少。難怪網友埋怨,這么多錢與其不問結果隨便砸進去,不如投入到精準扶貧、提高環衛工人待遇、幼兒園建設等方面。
“用一賢人則賢人畢至, 用一小人則小人齊趨?!币M人才需要樹立良好的用人導向,讓外界看到這個地方有施展本領的舞臺,有干事創業的氛圍。在這樣的基礎上,再輔以經濟上的激勵,生活上的便利,才會產生更好的示范效應。只是一窩蜂地砸錢,短時間內看上去很美麗,但過后將是一地雞毛,難以產生實際效益,難以持續發展。
真正的人才,最渴望的不是金錢,而是事業。與其在金錢上猛砸,不如在創造良好的環境上使勁,這樣對人才更有吸引力,也更能讓一個地方走得更遠、更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