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經濟“三季報”讀出了經濟企穩信號,但細品一些指標不難發現絲絲隱憂。前三季度基礎設施投資增速10.2%,比上半年加快5.8個百分點;此前國土部的數據顯示,基礎設施等用地供應36.1%的增速遠超總體建設用地的供應增速(9.2%)。
這兩項走勢正相關的數據顯示,一些學者對于新一輪“鐵公基”引發投資過熱的擔憂不無道理。在我國的宏觀調控體系中,除了財政、貨幣等一般性政策手段外,土地的騰挪效應亦不容忽視。從2001年播下“招拍掛”土地出讓的種子(國務院通知要求“商業性房地產開發用地必須以招標、拍賣方式提供”)算起,市場化和資本化之后的土地要素在宏觀調控中的權重日益提升?!拜斞睂嶓w經濟、盤活存量資源、透明陽光操作(避免協議出讓中的種種不公和腐?。?,土地領域改革之于國民經濟的裨益不再贅述。我們需要更加關注的是硬幣的另一面,即土地參與宏觀調控,也可能會放大經濟波動的負面影響。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守英近日稱,地方政府收入過于依賴土地出讓收入和與城市擴張相關的建筑業、房地產業稅收;城市建設過于依賴土地出讓和土地抵押融資。這種高度依賴土地的增長方式,形成地方政府債務風險、中央銀行金融風險,也放大了宏觀經濟波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援引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家威廉?配第的話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如今在一些地方,土地已然成為融資之母、招商之母、GDP之母。相比于傳統的信貸銀根,土地事實成了銀行之外的另一杠桿――地根。劉守英即表示,目前地方融資平臺已形成“土地抵押―獲取貸款―土地收儲―土地抵押”循環。根據審計署的數據,截至2010年底,地方政府已支出的債務余額中的10.62%用于土地收儲,達到10208.83億元。
當前一些地方出現的拍地回暖現象值得警惕,久違的高溢價率在抬高土地成本的同時,也在刺激著銀行的“放貸沖動”,更是在地方政府身上扎了一針“安慰劑”。土地調控如同走平衡木,應該通向的是去杠桿化、去土地財政化的轉型新路,而非坐地生錢、寅吃卯糧的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