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日國家統計局公布了房地產市場運行情況報告,不少城市前10月的成交量已經超過去年,在調控政策沒有變化的情況下,樓市顯示出強烈的回暖趨勢。以廣州的情況為例,陽光家緣監測的十區兩市簽約數據顯示,10月份十區兩市簽約量達到9574套,平均日簽約量為309套,突破今年5月份的9057套再創新高。另外,土地市場和商業地產市場也在不同時段出現了成交高峰。
值得注意的是,這次市場的全面回暖,是在中央政府連續十余次釋放調控不會松綁的信號之后產生的,其背后顯示出的是房地產市場各方強烈的市場信心和上行動力,因此會不會有調控新政出臺打壓房地產市場過熱的威脅,成了市場關注的焦點。對此筆者認為,種種因素表明,短期內不會再有調控新政出臺。
眾所周知,房地產調控政策作用不僅在于抑制投資炒房行為,更重要的是對普通購房者平穩心態的保護,在市場一片回暖之聲時,房價已經觸底即將上漲的傳言又再次成為了觀望已久的購房者的心病。不少開發商借“十八大”召開高層人事變動之際,稱調控政策可能松口,正因為如此,住建部才再次釋放“調控政策不會變”的信號,穩住購房者的“抄底”心態。只要購房者不抄底,不追漲,房價井噴式上漲就無從談起,自然也必須要更嚴厲的調控政策。
其實,目前的市場回暖狀況與前兩次調控政策出臺時情況有明顯不同,2007年和2010年的樓市調控新政出臺時,房價都出現了超過30%幅度的井噴式上漲,而目前所謂的樓市回暖,僅僅是在住宅市場沉寂兩年以后剛剛化冰,成交量出現回穩但房價一直保持穩定,這樣的市場狀況符合中央政府“保穩定”的總思路,沒有拋出新政的理由。
從開發商方面看,龍頭房企的銷售業績不錯,普遍提前完成了年度任務,但這與“以價換量”的讓利策略以及年初樓市遇冰,年度任務訂得不高有關,成交量雖有進步,但也沒有到“井噴”的程度,而一些中小型房企還在庫存高企,資金鏈難以為繼的泥潭中掙扎,本就生存堪憂,如果調控進一步加壓,房地產行業可能將面臨動蕩性質的洗牌。
從宏觀經濟的角度看,今年國內經濟“保增長”形勢嚴峻,中央政府剛剛換屆,穩定大局,保護一定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新一屆領導班子面臨的首要任務。目前除房地產以外的產業都面臨著下行壓力,如果進一步打壓房地產,顯然對宏觀經濟復蘇尤為不利。
實際上,今年較為強勁的回暖潮出現在五到六月,當時中央政府就通過各個部門在大會小會上不斷表明鮮明立場,明確調控政策不會松動,并且透露出“如果樓市繼續回暖,將推出調控新政”的信號,雖然最終沒有推出,但為購房者樹立了主導市場的地位,對開發商造成了很大的威懾,效果非常明顯,短期內如果樓市持續回暖,中央政府可能再次放重話,意在震懾市場,難有什么實際層面的新政出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