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控政策不松動不會出現房地產市場大起的局面,而第三套房不貸款政策的堅持使得“去桿杠化”的調控效果較好,投資性需求的空間非常有限
如何判斷當前及未來房地產市場的走勢成為市場各方爭論的焦點,就宏觀政策和外部經濟環境看,短期房地產市場“穩”字當頭,長期則分化加劇。
需求末端緩慢回升
從全國商品房銷售面積可以看出,年初的房地產銷售回升是不太確定的,很多機構認為2012年的房地產市場是大跌的,但是,6、7、8月房地產市場回升卻非常明顯。
2011年內國家為了穩增長,適度調整了貨幣政策,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兩次降息,直接導致人們對房地產市場預期的改變,加之開發企業降價和對首套房貸款利率的優惠綜合結果,導致此前一直觀望的購房者不再觀望,成交量的上升帶動了房價筑底甚至略升。
從經驗數據來看,我國過去幾年貨幣供應量增速的變化與商品房銷售面積增速的走勢是高度正相關。房價的變化與實際利率的變動高度負相關,實際利率走高,房價下跌;實際利率走低房價上漲。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房地產具有較強的資產屬性,房地產市場對貨幣政策的高度敏感。
如果放眼世界,可以觀察到貨幣政策與房地產市場之間的緊密聯系是具有共性的。從這次美國次貨危機來看,房地產泡沫的興起以及破滅的直接導火索就是貨幣政策大幅調整造成的。因此,對未來中國房地產市場的判斷,不僅要看限購等房地產行業本身的調控政策,還要關注國家宏觀調控中的貨幣政策。
短期難反彈
總地來看,盡管末端市場有所回升,但是房地產市場大幅反彈的可能性不大。原因在于:
第一,2012年我國貨幣政策變化是比較溫和的,房地產市場不會有太大的波動。
第二,雖然6、7、8三個月的房地產銷售量和價格都有所回升,但從1-9月的月均銷售面積來看,2012年是2009年以來月均值最低的,所以不足以判斷市場會有大幅度上升。
第三,目前的商品房庫存量較大,仍處于高位,比2008年庫存最大的高峰值還要多,原因是一方面限購限貸等政策的影響,另一方面是自2010年以來新開工面積上漲過大。從住房供給角度而言,不會出現大幅反彈。
從房地產政策調控來看,國務院強調堅持落實調控不動搖。政策的持續性會繼續得到加強,一方面堅決抑制打壓投機與投資性需求,另一方面,最大限度滿足合理的住房自住需求。從不同住房需求的特征分析,投資與投機性需求量有多大是很難確定的,而住房的自住性需求在3-5年則是一個常數,因此調控政策不松動則不會出現房地產市場大起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第三套房不貸款政策會堅持,其“去桿杠化”的調控效果會比較好。投資性需求的空間會非常有限。
綜上所述,房地產的末端市場會基本保持穩定,不會出現大起。
而從前端市場來看,即房地產的開發與投資,2012年一直呈現增速下降趨勢,但4季度會逐漸趨于穩定。主要有兩大因素在支撐:
第一,房地產企業的資金變向寬裕。由于銷售速度加快,加上銀行2012年貨幣政策不太緊,除了外資,各項資金來源穩定增長。
第二,由于末端市場增速的回升使得房地產企業的資金回流速度增加,從而支持了前端市場的資金需求,支撐了前端市場的走勢趨穩。前端市場對末端市場的反應大致是5-6個月,即在末端市場銷售額穩定5-6個月之后前端市場才會發生變化。末端市場的回升對前端市場企業購地、開發、新開工給予有力支撐。
但是,前端市場也不會有大幅的回升。原因在于:
第一,大部分企業對2013年的市場不是特別樂觀。
第二,雖然企業資金總體較好,從資金結構上分析,企業之間的資金狀況冷暖不均,仍有部分企業的資金面比較緊張,所以,先行指標的大幅回暖也不具備條件。
住宅市場仍存缺口
我國未來的住宅市場空間仍大與目前的發展階段有關,現在中國的新房交易占到總交易量的80%左右。我國住房的二手房交易量占比小,且集中于北京、上海這些一線城市,只有這些城市新房與二手房交易各自占比相當。而美國、日本、歐洲這些發達國家主要是以舊房交易為主。比如,美國2009年有7%的家庭換房,其中90%的交易是舊房交易。
其原因在于發達國家的住房套數比家庭戶數還多。從目前家庭戶數與住房需求套數之比來看,法國是1∶1.21;日本是1∶1.13;美國是1∶1.11;英國是1∶1.03。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計算結果,我國目前的住房還處在戶均不到一套水平,還存在住房需求的缺口。住宅市場的空間主要有4個方面:
第一是城市人口的增長。農民進城所帶來的人口增長不是關鍵因素,因為他們有宅基地,所以,其并不一定形成真正的住房需求;而中小城市向大城市的人口集聚則對城市房地產市場影響較大。對比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從近10年的情況變化來看,10年前河南省是第一人口大省,現在是第三位,而廣東省現在是第一位。在百萬人口大城市之中,北京、上海每年新增人口較多,住房需求增長也較快,房價也較高,另外,在10年內城鎮人口增長超過100萬的城市,其住房需求也相對較大,可見,人口增長對住房需求是比較客觀的,在總量上對人口流動的關注實質上就是對住房需求的關注。因此,對未來的住房需求預測應當關注人口流動的趨向。
第二是由于住房拆遷和住房的改善性需求。目前我國城鎮人均住房面積
第三是家庭小型化。近10年家庭分化加劇,這就使得在總人口不變的條件下,住房需求也在增加。過去10年,僅僅因為家庭小型化因素,導致住房需求增加9.1%。
第四是投資性因素所導致。在貨幣較多、而居民投資渠道有限的情形下,部分投資性需求導致了實事上的住房無效供給。
因此,總地來看,未來的房地產市場空間還是比較大的。再進一步看,未來勞動力人口變化也是一個影響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重要因素。預計2013年勞動力人口將達到頂峰,并會延續一定的時間。其中,根據“六普”數據顯示:2010年,購房能力最強的20―49歲之間的人口占比是54.8%;對房地產影響最大的35―46歲之間的高儲蓄人口比重是42.6%;2010年的中國人口撫養比為34.2%,比日本的最低值43%還要低些,未來的10年人口因素對住房需求的增加仍將存在,購房的支付能力也因收入的提高而增強。
未來增速將放緩
過去10年的商品房銷售面積年均增長速度是16%,未來的房地產市場的商品房銷售面積和價格上漲將會放緩,主要原因有以下4點:
第一,政策層面發生了重大變化。過去是住房制度改革,釋放了住房市場需求,今后將進一步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給,政策性的住房供給會將部分市場性商品住房需求分離出去。保障房制度的逐步完善,將從制度方面,分流部分市場需求。
第二,房地產的調控政策會對住房需求中的投資與投機性需求進行長期性的抑制。除行政政策外,即使未來出臺的一系列經濟手段仍會對不合理的需求產生抑制作用。
第三,從發展階段看,未來的城鎮化速度和質量都會降低,也將減緩住房需求增速。過去10年的城鎮化速度為年均1.36,根據眾多相關研究資料判斷,未來的城鎮化速度由將由年均增長1.36的速度降低為每年0.8―1.0的增長速度。
第四,貨幣發行規模會得到控制,企業的發展戰略也會逐步隨著形勢變化而由急劇擴張轉為穩健發展,未來企業住房投資將會更加穩健。
市場細分加劇
在未來的房地產市場發展中,必然會出現兩個層面的分化,一是在城市之間的分化加劇,二是在企業層面的分化加劇。
首先,從城市層面看,投資房地產市場應當加強對城市選擇的判斷。在以往的房地產發展黃金期,眾多的城市都充滿著發展機會;而在目前,不同的城市發展機會差異將逐步擴大,因此選擇城市非常重要。
從中短期看,住房的供求壓力差異明顯。我們研究了2009-2012年上半年重點城市住宅用地的存量消化時間??梢钥闯?,不僅僅是中小城市,部分大城市也存在供應過剩問題。
從長期看,城市群當中的核心城市、次中心城市,發展潛力較大,應當作為選擇重點;對于被城市群發展邊緣化的城市,人力資本與資金外流使得發展前景不佳,住房供給的消化期較長、可以容納的房地產投資項目較少,要慎重選擇。
其次,從企業層面看,企業自身的發展戰略應當是以精細化、專業化為主。
在未來的房地產市場上,企業要重點發展自身的專業化水平。從過去的住房需求特征來看,以往出現較大的非自住性需求,投資者往往不會十分關注住房的舒適度與實用性。而在不斷擠出投資與投機型需求之后,家庭的自住需求就上升為主導,在商品房自住時代的住房供求關系會更加緊密,即住房的設計與需求的匹配度極為重要。住房需求者會極為關注住房的結構、品質、功能、配套服務、設施等方面,因此,無論是做住宅、商業地產、旅游地產還是基金項目,房地產企業都必須專注于某個方面,才能獲得更大的市場占有率,取得長足的發展。
我國的商業地產主要面臨的是結構性短缺,從趨勢判斷的角度看,尤其是對個別的城市而言,產業結構的變化趨勢會對商業地產造成很大影響。比如:第三產業發展,則會增加對寫字樓方面的需求。就第三產業的就業人口比重看,2000-2010年這10年間全國的增長是7個百分點,北京是18個百分點,上海是14個百分點??梢?,對國家的產業結構調整狀況,聚焦到具體城市做細化的研究差異較大,進而對商業地產的影響也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