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開"個人住房信息聯網"的歷史,就是地方政府不斷阻撓的歷史。而完成聯網的時間表也因為阻力重重而變得遙遙無期。這中間究竟摻雜了多少恩恩怨怨,即便是局內人似乎也說不清。
"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是住建部近年的"重大工程",幾乎在每一年的工作會上都會被提及。在去年底的工作會上,住建部部長姜偉新舊事重提:
姜偉新:加快推進所有地級城市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與省和部的聯網工作。
所謂的信息聯網確實是老生常談,從2010年6月全國個人住房信息系統聯網工作正式在青島啟動,到2012年6月為止,住建部一共完成了40個城市個人住房信息聯網工作,此后這一數字就增長乏力了。房地產研究學會副會長胡志剛說,即便在聯網的40個城市里,也并非是全覆蓋。
胡志剛:據我所知,所有的大城市、特大型城市,他們只報主城區,而郊區、郊縣這一塊都沒有報?,F在房地產火爆,炒房的熱點地區都在新區,因為主城區沒有多少潛力可挖了,那么我們市場調控的重點是在哪兒呢?是在郊區,按現在的信息系統,報上去的也是打了折扣的。
聯網誕生之日起,就受到了地方政府強力"阻撓"。據知情人士透露,姜偉新在全國住建系統工作會議上提到"聯網"時間表時,坐在臺下的各地住建委領導人立刻開始交頭接耳,大有不認同的架勢。財經評論員馬光遠一語道破天機。
馬光遠:大家在怕什么?第一個,一般的人群會知道,目前整個房地產房屋的供應情況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比如說,我們現在老是講北京的房子很缺,但是現在真正缺多少,房地產的真實信息,跟大家這種預期之間的距離,導致房地產真正出現調整。第二個原因是,有很多人擁有多套住房,但是又不敢公之于眾。
隨著近期"房叔""房嬸"的陸續曝光,少數人占有大量房產的事實被揭開了冰山一角。人們對個人住房信息聯網的期許也更多了一份。事實上,正是這樣的壓力,也使得聯網在地方上遭遇到了更強勁的阻力。人們猜測,某些地方官員擔心,自己的巨額財產一旦曝光,不僅是仕途盡毀,更可能迎來滅頂之災。
官員手中到底有多少房子,沒有人能說清楚。但是在各種坊間傳言中,掌握在他們手中的房子絕對不在少數。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院李成言坦言,在各方壓力下,官員們非常擔心自己的財產狀況曝光。
李成言:這個房產一查出來,就是多少個房哥、房叔、房嬸都出來了,你顯然你就知道,這個房產不就會被國家沒收了嗎?
在很多地產圈的人看來,住建部與地方政府簽訂"安全協議"實在是權宜之計,目的顯然是為了讓地方政府同意和自己聯網。
地產界資深人士李一戈:這可能也是一種妥協吧,因為大家都知道,上個禮拜已經報道出來,住房信息聯網已經受阻了,受阻的主要原因就是地方政府這一塊推進不力。實際上,中心聯網按照原來的要求,是今年年底,應該地級城市以上應該都聯網,但是按照報道來說是已經推進到了60多個城市,但是距離幾百個地級城市的要求應該說還是有很遙遠的差距,在這種情況下,住建部為了推進聯網工作可能就是做出了某種妥協吧。
根據報道,住建部與地方政府的安全協議,聯網采集的數據僅用于宏觀分析,且住建部不設房屋產權查詢端口,也不擁有查詢權限,個人住房信息的查詢權仍保留在地方政府。此舉無疑是讓地方政府放心:數據不會用來進行反腐。
李一戈:住建部沒有權利對法定的運用作解釋,法律能不能查詢某些東西或者說運用哪些證據是法律規定的范圍,住建部只是一個部門規章,它沒有權限對此做出法律的規定。也就是說,法律要求對某個系統進行查詢,每個部門都必須有法定義務做配合。
雖然聯網還未最終塵埃落定,但是地方政府與中央部委的博弈還將繼續,最終的版本究竟是怎樣的,是否值得期待,需要打個大大的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