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浙江淳安千島湖鎮清心島房地產及配套工程作為拍賣標的,亮相淘寶網。雖有12萬人圍觀網上“賣島”,但遺憾的是,兩家已報名參加網絡競拍的企業,最后卻沒有出價,從而致使該拍賣出現流拍。
早在2006年,湖北以“第一個吃螃蟹”的改革精神探索了土地網拍模式。隨后幾年,土地網拍得到了較大的政策支持。
2011年,國土資源部在寧夏等地開展了試點工作。在不斷摸索過程中,各省市國土部門紛紛建立了網上交易平臺,該模式逐漸得到推廣。就連淘寶網也嗅出了商機,與部分地方法院聯合進行不良土地資產拍賣,這中間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遺憾的是,此次清心島資產流拍,暴露出了土地網拍模式的諸多問題。這一號稱“網絡司法拍賣方式處置土地資產涉及資金最高”的案例,難掩該模式在探索期中的脆弱性。
首先,拍賣標的缺乏標準化??v觀土地網拍成功的案例,拍賣標的標準化成為不可或缺的要素。此類標準化資產,多以工業用地為屬性,較之別的土地資產,更“純粹”。由于牽涉的利益較少,從而更容易實現線上交易。如在3月份,淘寶網就曾聯合浙江海寧法院對一工業地塊進行成功拍賣。但此次清心島資產拍賣中,牽涉了旅游度假酒店綜合體。這一附屬物使得土地權益屬性更復雜,從而使有意向競拍的房企最終打退堂鼓。
其次,第三方交易平臺尚未成熟。類似于淘寶這樣的第三方交易平臺,大眾化特征明顯,因此人們很難將其與嚴肅的土地拍賣相聯系。在清心島資產拍賣過程中,不乏“親,要不要包郵”的網友調侃。第三方交易平臺在認可度上顯然不夠。相比之下,國土資源部門設立的線上交易平臺,官方特征明顯,因此易成為線上交易的主流模式。第三方交易平臺顯然需要更多的時間考驗。
最后,拍賣標的資產價值過大。對于單靠“一根網線、一臺電腦”就能實現土地資產交易的模式,顯然讓房企變得更加謹慎。在土地資產價值過大的情況下,線上交易節約的成本或許并非房企看重的要素。因此,當出現價值過大、且市場熱捧的土地資產時,地方國土管理部門也仍希望采用傳統的“招拍掛”模式。清心島資產評估價為2.336億元,如此大的價值,顯然使得線上競拍方式不為房企所看好。
不可否認,土地網拍模式,作為新生事物,應得到更大的政策支持。相比傳統的土地成交模式,該模式在杜絕串標現象、降低拍賣成本、屏蔽拍賣氛圍干擾等方面,有著獨特作用。該模式或將成為未來土地市場創新的重要力量。因此,清心島資產流拍,市場應給予更大的理解,同時應在不斷探索中促成這一模式的成熟。
多重監督體系有待建立。網絡交易的弊病在于,虛擬空間缺少現實中的法律等約束。因此,多重監督體系有待建立。內部監督應重在對交易環節的監管。從房企申請成為網絡競拍人,到競拍規則的執行等環節,都應有嚴格的監督體系。外部監督應重在防止包括黑客在內的干擾。2011年,湖南岳陽平江縣國土局一土地網絡拍賣曾被中斷,原因在于該拍賣系統遭到了黑客攻擊,導致競拍者無法下單。因此,有必要對訪問網上拍賣系統的各類“足跡”做好記錄,從而做到全程監控。
加強信息技術的掌握。土地市場的改革深入、房企不良資產的加快剔除,都會加快線上交易模式的推進。房企掌握這方面的信息技術,將克服各類恐懼,并占領市場先機。一要配備專業人員、二要學習交易規劃、三要學習交易技術。只有這樣,才能在短短的4至5分鐘的競拍限時內,做出正確的拍賣決策。
線上平臺應設置“善意提醒”功能。從具體實踐來看,部分土地往往因為線上缺少傳統競拍的環境,導致報價偏高。傳統的拍賣市場中,拍賣師的善意提醒會促成拿地保持理性。但網絡缺少這種善意提醒。無約束的拿地環境,會滋生出更大的任意性,從而導致高溢價拿地現象。在規劃和技術上,應在“善意提醒”功能上進行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