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汽車之城”美譽的底特律市由于政府債務纏身無法自救,被迫于今年7月18日正式宣布申請破產保護。消息一出,全球嘩然。這個曾經給美國人帶來無限自豪和榮耀的城市,由于從工業化邁向高新技術時代的過程中未能把握住產業轉型升級良機,一味局限于陳舊的發展模式,最終趨于沒落衰敗,其背后的教訓值得深思。
底特律市破產事件爆發之后,不但給我國地方政府債務隱憂敲響了警鐘,同時也對部分地方落后經濟發展模式發出了拷問。在中國城鎮化發展過程中,會不會出現中國式的底特律?對此,筆者連線采訪了經濟學家郎咸平。
“中國政府的確從底特律破產事件中察覺到了事態的嚴重,開始對地方政府債務進行大規模審計,并對如何化解危機展開了緊急研究和討論?!崩上唐奖硎?,7月26日,國務院下發通知到各行政單位,從中央到地方五級政府均要接受審計署審計。自8月1日起審計署停止其他所有工作,全面進駐各省市(區).
郎咸平說,從今年6月10日審計署對36個地級市的調查結果來看,其總負債規模已高達3.85萬億人民幣,如果換算成美元,平均到每個地級市的債務約合174億美元,基本和底特律破產時擁有的180億美元負債不相上下。窺斑見豹,中國有330個地級市,其依靠負債推動經濟發展的模式基本類似,因此可以初步估算出目前中國地方政府的負債總規模,其總量無疑會遠超中央政府的想象和所能把控的范圍。
那么目前國內地方政府債務總量到底有多少呢?郎咸平及其研究團隊提出了自己的負債體系理論,并逐筆核算了大致的債務規模。在他們看來,目前地方政府債務分為四部分:一是地方政府從銀行(行情 專區)處貸款將近40萬億元(其中用于基礎建設20萬億元,地方政府融資平臺20萬億元);二是挪借社?;?8萬億元;三是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余額是9.85萬億元,其中70%屬于地方政府借款,大約7萬億元;四是BT和BOT融資,即所謂的民間墊資搞建設,然后再由地方政府分期還給企業,大約有5萬億元。四項債務規模合計超過70萬億元。
如果拿國內生產總值來衡量地方債務總額,去年我國GDP總值是52萬億元,換言之,目前國內的負債比例已高達135%。而對比美國(101.6%)、法國(90.2%)、英國(90%)、加拿大(84.6%)、德國(81.9%)、新西蘭(35.9%)和澳大利亞(20.7%)的負債水平來看,國內負債比例幾乎是7個國家平均負債比例72%的兩倍。即使與引發歐債危機的“歐豬五國”平均負債比例(121.8%)比較,依然高出不少。換言之,目前我國既超過了發達國家的一般負債水平,又達到了足以引爆“中國式歐債危機”的高負債比例。由此看來,目前國內所面臨的地方債務危機相當嚴重。
雖然中央政府有多種辦法化解地方債務危機,但如果僅從表面去解決當下的高負債難題還遠遠不夠,不深入找出病根加以消除,無疑又會重蹈治標不治本的覆轍。短暫的危機雖能被掩蓋,但更大規模的危機卻可能又孕育而生,周而復始,只會把“病情”越拖越重。
研究人士認為,地方政府必須轉變以往依靠負債拉動經濟的發展模式,摒棄大搞基建、過度推進造城運動和興建開發區招商引資的陳舊模式。鄂爾多斯鬼城”、曹妃甸開發區大量閑置工程等鮮活的例子,已經暴露出地方政府一味追求GDP政績而不顧負債規模,資金利用率低下等問題。如果長期任其發展只會既拖垮了財政,又增加民眾負擔,還會令改革轉型難上加難。
業內人士表示,此前的“錢荒”僅僅是下一個更大危機的前兆,地方政府若不能正視弊端并積極采取應對策略加以補救,或許下一個“底特律”就會在身邊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