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第三季度,中國經濟穩中向好,經濟增長處在合理區間。消費平穩增長,投資增長較快;農業生產形勢較好,工業結構調整逐步推進;消費價格漲幅和就業基本穩定。前三季度,實現國內生產總值(GDP)38.7萬億元,同比增長7.7%,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上漲2.5%。中國人民銀行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和國務院統一部署,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不放松也不收緊銀根,著力增強政策的針對性、協調性,適時適度進行預調微調。
根據流動性形勢變化,靈活調整流動性操作的方向和力度,通過逆回購、常備借貸便利等工具,有效應對了多種因素引起的短期資金波動,并把凍結長期流動性和提供短期流動性兩種操作結合起來,對部分到期的3年期央票開展了續做。將國務院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的精神落到實處,適當調整差別準備金動態調整機制有關參數,加強信貸政策與產業政策協調配合,進一步擴大信貸資產證券化試點,推動非金融企業直接債務融資發展,鼓勵和引導金融機構更多地將信貸資源配置到“三農”、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繼續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自7月20日起全面放開金融機構貸款利率管制。之后,又相繼推動建立金融機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貸款基礎利率集中報價和發布機制。繼續按照主動性、可控性和漸進性原則,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擴大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繼續穩步推進金融企業改革。
從金融運行情況看,貨幣信貸較快增長,貸款結構有所改善。
2013年9月末,廣義貨幣供應量M2同比增長14.2%。人民幣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4.3%,比年初增加7.28萬億元,同比多增5570億元。9月末,小微企業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3.6%,比大型和中型企業貸款增速分別高2.2個和3.4個百分點;“三農”貸款余額同比增長18.6%,比各項貸款增速高了4個百分點。前三季度社會融資規模為13.96萬億元,同比多2.24萬億元。金融機構存貸款率總體平穩,9月份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為7.05%。9月末,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中間價為6.1480元,比6月末升值0.5%。
綜合各方面情況看,未來一段時期中國經濟將保持平穩向好、穩中有進的態勢。中國經濟發展的潛能較大,經濟結構調整和改革正在取得進展,宏觀調控方式不斷創新,調控經驗更為豐富,都有利于經濟的持續平穩發展。國內儲蓄率較高、金融體系資本和撥備等較為充足,總體看也有較強的抗風險能力。但也必須看到,當前經濟運行中面臨不少風險和挑戰。新的強勁增長動力尚待形成,經濟可能將在較長時期內經歷一個降杠桿和去產能的過程,房地產、地方政府性債務等問題比較突出,資源環境約束也明顯加大,結構調整和轉變發展方式的任務十分艱巨。消費價格平穩運行的基礎還不很穩固,物價對總需求變化比較敏感,要繼續引導、穩定好通脹預期。
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貫徹宏觀穩住、微觀放活和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的要求,貨幣政策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要求。
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堅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增強調控的針對性、協調性,保持定力,精準發力,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的平衡點,重點是創造一個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促使市場主體形成合理和穩定的預期,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強流動性總閘門的調節作用,引導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同時,進一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把政策落到實處,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結構調整,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引導和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的走勢。繼續通過深化改革增強市場機制的作用,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下一階段主要政策思路
中國人民銀行將繼續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統一部署,貫徹宏觀穩住、微觀放活和穩中求進、穩中有為、穩中提質的要求,把握好宏觀經濟的政策框架,在經濟運行總體平穩,但也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的情況下,政策的重點放在調結構、促改革、推動轉型升級上,貨幣政策應堅持總量穩定、結構優化的要求。堅持政策的穩定性和連續性,繼續實施穩健的貨幣政策,保持定力,精準發力,增強調控的針對性、協調性,適時適度預調微調,把握好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防風險的平衡點,重點是創造一個穩定的貨幣金融環境,促使市場主體形成合理和穩定的預期,推動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同時,要進一步優化金融資源配置,把政策落到實處,用好增量、盤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結構調整,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發展,引導和鞏固經濟穩中向好的走勢。繼續通過深化改革增強市場機制的作用,完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一是綜合運用數量、價格等多種貨幣政策工具組合,健全宏觀審慎政策框架,加強流動性總閘門的調節作用,引導貨幣信貸及社會融資規模平穩適度增長。繼續根據國際收支和流動性供需形勢,合理運用公開市場操作、存款準備金率、再貸款、再貼現、常備借貸便利、短期流動性調節等工具組合,管理和調節好銀行體系流動性,加強與市場和公眾溝通,穩定預期,促進市場利率平穩運行。同時,引導商業銀行加強流動性和資產負債管理,做好各時點的流動性安排,合理安排資產負債總量和期限結構,提高流動性風險管理水平。繼續發揮宏觀審慎政策的逆周期調節作用,根據經濟景氣變化、金融機構穩健狀況和信貸政策執行情況等對有關參數進行適度調整,引導金融機構更有針對性地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二是盤活存量、優化增量,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整合金融資源支持小微企業發展,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三農”領域的信貸支持力度,進一步發展消費金融促進消費升級,繼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國家重點在建續建項目、現代服務業、新興產業和綠色環保等領域的信貸支持,更好地推動重點領域和行業轉型和調整。繼續完善民生金融服務,努力支持就業、扶貧、助學等民生工程,配合國家區域經濟發展政策,繼續做好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務工作。嚴格控制對高耗能、高排放行業和產能過剩行業的貸款,促進產能過剩矛盾化解。落實好差別化住房信貸政策,支持保障性住房、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設和居民首套自住普通商品房消費,堅決抑制投機投資性購房需求。引導金融機構區別情況,有針對性地采取差別化的方式方法,逐步調整盤活存量。完善相應的考核和激勵機制,科學合理地考核銀行經營績效,優化金融組織體系,進一步改善金融服務。
三是進一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提高金融體系配置效率,完善金融調控機制。繼續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更大程度發揮市場機制在金融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進一步提高中央銀行引導和調控市場利率的水平,強化價格型傳導和調控機制。近期有序推進建立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開展貸款基礎利率報價、推進同業存單發行與交易工作。進一步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更大程度的發揮市場供求在匯率形成中的基礎性作用,增強人民幣匯率雙向浮動彈性,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穩定,促進國際收支基本平衡。加快發展外匯市場,推動匯率風險管理工具創新。支持人民幣在跨境貿易和投資中的使用,穩步拓寬人民幣流出和回流渠道。推動人民幣對其他貨幣直接交易市場發展,更好地為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發展服務。密切關注國際形勢變化對資本流動的影響,加強對跨境資本的有效監控。
四是繼續推動金融市場規范發展,加大直接融資支持力度,拓寬小微企業融資渠道。進一步完善債券發行定價機制,規范債券發行管理。推動金融市場創新,增強風險防范意識,著重發揮市場機制作用,不斷鞏固和加強市場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監督管理,推動金融市場健康規范發展。繼續推動金融市場、金融產品、投資者和融資中介多元化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繼續豐富黃金市場參與主體,鼓勵產品創新,加強監測預警和風險防范,推動市場平穩健康發展。
五是深化金融機構改革。繼續深化大型商業銀行改革,推動其不斷完善公司治理,逐步健全現代金融企業制度,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和盈利模式,提高創新發展能力和國際競爭力。推動中國農業銀行(2.56,0.00,0.00%)“三農金融事業部”擴大改革試點范圍,不斷提升服務“三農”和縣域經濟的能力。統籌考慮政策性金融總體發展,繼續深化開發銀行改革,加快推動進出口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改革。繼續推動資產管理公司商業化轉型等工作。積極穩妥推進金融業綜合經營試點。繼續推動地方金融改革試點。擴大民間資本進入金融業,鼓勵民間資本投資入股金融機構和參與金融機構重組改造,嘗試由民間資本發起設立自擔風險的民營銀行、金融租賃公司和消費金融等金融機構,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廣覆蓋、差異化、高效率的金融服務。
六是有效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切實維護金融體系穩定。加強宏觀審慎管理,引導金融機構穩健經營,督促金融機構加強流動性、內控和風險管理。在支持金融創新的同時,加強對理財、票據和同業業務發展潛在風險的監測與防范。以市場化機制化解地方政府債務問題,探索建立管理規范、財務透明、運行長效、風險可控的地方政府舉債融資機制。強化跨行業、跨市場、跨境金融風險的監測評估,防范實體經濟部分地區、行業、企業風險及非正規金融風險向金融體系傳導。落實金融監管協調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健全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范預警和評估體系。構建危機管理和風險處置框架,推進存款保險制度建設。采取綜合措施維護金融穩定,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