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后的第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在本周引發了人們的強烈關注。其中提到的“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等內容更是再次引起了人們對于房地產調控、信息透明、社會公平等諸多問題的猜想與討論。
如果說,年初的改革方案給了不動產登記制度一個明確的時間表,那么臨近年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則是為不動產登記的具體實施勾畫了一幅清晰的路線圖:明確了具體負責的部委機構、明確了登記的范圍內容、明確了登記的方式方法、明確了信息的公開查詢……這個已經存在了數年、被人們寄予厚望的“概念”終于正式進入了倒計時,變得觸手可及。
對于建立不動產登記制度,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整合不動產登記職責、建立不動產統一登記制度,是國務院機構改革和職能轉變方案的重要內容,也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市場體系的必然要求,對于保護不動產權利人合法財產權,提高政府治理效率和水平,尤其是方便企業、方便群眾,具有重要意義?!?/FONT>
這項牽扯到無數人切身利益的制度建設究竟將給我們的日常生活帶來怎樣具體的改變?
盡管不動產登記制度本身算不上典型的房地產調控,但其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卻是人們首先想到的問題。
在中原地產研究部總監張大偉看來,不動產登記系統及房屋價值動態評估系統,是房產稅全面開征的兩大必要技術前提。這表明了房地產調控長效機制的建立速度可能會超過很多人預期,樓市的發展規則會逐漸改變。
“如果房產信息聯網后,對房地產投資的熱情肯定會有比較大的打擊,特別是灰色收入比較高的人群,可能就不會再選擇投資房地產?!睆埓髠フf。
從隱匿到透明,張大偉口中的“灰色收入人群”的存在,道出了不動產登記的另一項潛在意義:這項新的制度,除了對于人們擁有的不動產進行確權和登記,更重要的是它將大部分人最主要的財產曬在陽光下,而這對于維護社會公平、打擊貪腐無疑具有立竿見影的效果。
然而,也正是因為不動產登記有著這樣一種潛在的“殺傷力”,也使它面臨著更大的挑戰。這種挑戰并非僅僅來自于“網絡技術不完善”“多頭管理不健全”等技術層面,更是來自于可能存在的既得利益者。中國指數研究院(華中)市場研究總監李國政表示,統一登記會觸及部分人的利益,這些人不希望將這一財產暴露,如果一些地方政府不配合、官員信息難公開,加之基礎數據整理龐雜等因素均會對這項工作形成阻力。
不動產登記制度,有了時間表,也有了路線圖,需要做的是下定決心、堅定不移的走下去。而能否堅持這種克服阻力的勇氣,恰恰正是這項重要改革能否最終成功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