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之一,基本養老保險頂層設計工作已從基礎研究轉入方案擬定階段。方案核心問題之一是個人賬戶的結構定型。據經濟參考報披露,按照目前研究方向,個人賬戶將向名義賬戶制轉換。如若方向最終確定,養老保險投資的收益或虧損將不再與個人待遇相關。
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養老保險改革的基本方針是“堅持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完善個人賬戶,堅持精算平衡原則”。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認為,這為提高制度可持續性指明了改革方向:在向名義賬戶轉型的同時,擴大個人賬戶規模,以提高激勵機制,真正實現多繳多得。
據介紹,個人賬戶制度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完全積累的個人賬戶制度,即個人繳費不用于支付當前退休者的養老金,而是完全記入個人賬戶并進行實賬化的投資管理。另一種是名義賬戶制,學名為“名義繳費確定型”,即個人繳費用于支付當前退休者的養老金,個人賬戶中沒有真實資金,而是對個人繳費進行記賬,把繳費和收益都計入賬戶,作為未來發放養老金待遇的依據。
中國人民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副教授楊俊認為,采用名義賬戶制度沒有改變養老保險制度現收現付的資金收支模式,從而避免了大規模制度轉軌成本;另一方面,由于引入了繳費確定機制,可以實現參保者個人待遇和繳費的精算平衡。
有專家提出以“社會養老金+名義賬戶制”式的雙層結構,對現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制度進行改造。根據鄭秉文設計,改造后,社會養老金部分為非繳費型的國民養老金,覆蓋全部退休人員,由財政轉移支付形成。同時,個人賬戶向名義賬戶制轉型。轉型可以采用“全賬戶”方案,即個人8%和單位20%的繳費全部劃歸個人賬戶。賬戶記賬利率為上年度崗位平均工資增長率的100%。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名義賬戶改革如若確定,個人與基本養老保險投資收益將不再直接相關?!啊x賬戶’的制度本質上屬于現收現付制,即每一代退休人群由在職繳費人群(下一代)提供養老金,體現的是一種代際之間的供養關系,也就是說,養老金入市收益或虧損與個人已經沒有直接聯系。